北京峥爱公益基金会致力于以戏剧教育为方法,进行美育公益的探索,在开展戏剧教育冬令营、夏令营,推广戏剧教育公益产品——峥爱·戏剧盒子的过程中,我们也积极与多家专业媒体机构合作,开展学校美育的专题探讨。
近期,我们与《国家大剧院》杂志合作,推出一系列美育专栏,将峥爱公益基金会发起人、理事、火种导师等戏剧教育领域资深研究者与践行者们,关于美育的深入思考,分享给更多读者。
我们的美育专栏本篇文章来自戏剧教育家、导演、峥爱火种导师叶逊谦。
戏剧教育应该是这样的,
虽然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剧本,
让他们照着演出来。
但是当只有一个小时,
就要回归到戏剧教育最本质的东西——
让孩子们自主思考,
然后用声音、肢体
把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思考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——戏剧教育家、导演、
峥爱火种导师 叶逊谦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教育部门的带领下,香港开始开展校园戏剧的推广工作。1997 年,我加入了戏剧教育工作者的行列,当时虽然戏剧教育还没有普及,但已经有很多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当年香港的中小学里没有全职的戏剧教师,但是每个学校都有戏剧社,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里也会融入戏剧内容。2005年至2013年,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如何让戏剧走进英文课堂的工作,包括培训英语老师,让他们通过戏剧把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、更生动、更具有互动性。戏剧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学校里开设课程,但它融进了学校生态的各个方面。
在一般学科的教育中,老师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。但是在戏剧教育中,老师则扮演一个探索的引领者,二者的职能是不一样的,这是戏剧教育和一般学科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区分。所以在开展戏剧教育的时候,我们更多地是让老师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,利用不同的案例和不同的教材,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去探索目标内容。
我认为戏剧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让孩子通过戏剧,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,看待他人,看待自己。这些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,不是靠老师的说教传授的,而是通过角色、情节、故事,孩子们慢慢一步一步探索出他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。比如我们带领学生排演安徒生童话《国王的新装》,老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灌输“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” 这个道理,而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自己探索:不诚实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的,当身边的人都对你不诚实,只有一个小孩对你说真话的时候,你能不能接受他的劝谏?能不能看到其实自己一直被蒙骗,甚至是自己骗自己?
香港的学校很流行每五年举行一场大演出,比如周年校庆的时候,学校的庆典活动往往不是举办音乐会或者综合晚会,而是要制作一台音乐剧或者一台戏剧。有一次我给学校排了一段非常简短的演出,但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。
当时学校的负责人跟我说:“我只给你一个小时,你能不能给我排个演出?”我说行。然后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只做了两件事情,第一件是让孩子们去表演一朵花。当时所有的孩子基本都是两手托腮去表演,我就问:“除了两手托腮,你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表演出不同种类、多姿多彩的花?”然后“刷”一下,孩子们开始用千姿百态展现他们的想象。第二件事是把孩子们分组,我把四五十个学生分成分成十组,五个人一组,我说,现在请每个小组设计一朵花,等孩子们设计好以后,再让他们用声音与肢体去丰富花的表演。最后,舞台上有了十朵千奇百怪的、用集体的智慧开出来的花。
第一件事显示了每个孩子的创意,他们表演了不同的花的形态,第二件事展现他们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。戏剧教育应该是这样的,虽然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剧本,让他们照着演出来,但是当只有一个小时,就要回归到戏剧教育最本质的东西——让孩子们自主思考,然后用声音、肢体把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思考呈现在观众面前。把握住这个核心,之后再用一学期,或者一年的时间排一出戏,都是一样的,不同之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孩子们的思考呈现出来。
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,经常要反复推敲。这就好比盖楼要先搭好手脚架,比如我们排演《国王的新装》时,首先要明确第一幕的内容是什么? 第二幕是什么?每一幕中需要带领孩子们探索的是什么?用什么方法去探索它?当这个架子搭好以后,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东西会是千变万化、创意纷呈的,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,尊重学生们自主创想的空间,让他们把自己对剧本、对角色的理解发挥出来,那就是最完美的。但是课程的框架永远要条理分明,不然老师会感到迷茫,不知道教学从何入手。